東線是從太白山湯峪口開始入山的。秦嶺北麓有兩個湯峪,即東湯峪和西湯峪,兩個湯峪都是因其溫泉湯療養(yǎng)勝地而得名。東湯峪位于西安東南的藍田縣湯峪鎮(zhèn),終南山石門嶺東端,是著名的溫泉療養(yǎng)勝地,通常稱為“藍田湯峪”,或“東湯峪”。西湯峪位于寶雞眉縣的湯峪鎮(zhèn)太白山北麓,通常稱為“眉縣湯峪”或“西湯峪”,東西兩個湯峪相互遙望。本文所指湯峪口,就是專指眉縣境內(nèi)太白山北麓的西湯峪。湯峪口是由東邊的“鳳山”和西邊的“龍山”對峙形成的一個進入秦嶺,登臨太白山巔的峪口。隋文帝楊堅曾在此建“鳳泉宮”作為避暑洗浴之地,唐玄宗曾三臨其地,賜名“鳳泉湯”。
(一)青牛洞
在湯峪口的右邊的龍山上,目前存有道教活動場所青牛洞。青牛洞在通往龍山山頂?shù)陌肷窖?。在進入青牛洞的院門口設(shè)置有宣傳欄,該宣傳欄寫著《摸牛治病歌》:“2500年前,老子曾寄居龍山一宿。人們?yōu)榧o念老子與青牛,便為之塑像。后來,人們向塑造的青牛求醫(yī),居然靈驗,因為老子在龍山青牛洞留下了靈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重建青牛洞道觀時,在老君洞內(nèi)挖出一尊石牛,形象逼真,這就是老子留下靈氣的見證。所以,摸牛治病很靈,諸位貴客,不妨上廟一測,將引以為憾。一摸青牛頭,腦部疾病休;二摸青牛背,腰背疾病退;三摸青牛眼,雙眼疾病減;四摸清牛腿,四肢疾患墜;五摸青牛蹄,手腳無病疾。摸牛治病好處多,希望大家都來摸。”在這則宣傳欄的誘導下,院子里的青牛石像被游客摸得溜光溜光的。老子是否曾經(jīng)路過這里現(xiàn)在已無從考證,但這里成為道教活動場所應(yīng)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該道觀現(xiàn)有數(shù)位道教神職人員在此經(jīng)營看護。

(二)觀音洞
沿著太白山景區(qū)修建的入山公路往山中行進一公里左右,就是太白山景區(qū)大門,從這里沿公路向山中行進約五公里處,路右邊的山坡上,有新建觀音洞廟一處,廟內(nèi)有大殿一間,配殿數(shù)間,內(nèi)供觀音、送子娘娘和玄武大帝等神像,現(xiàn)為道教活動場所,現(xiàn)有常住道士兩人。

在新建觀音廟院內(nèi)朝西邊的山上遙望,隱隱約約可見后面高處的山崖上有廟堂旌旗,向上攀登一公里左右,就到了原來的觀音洞。這里的建筑分布呈山下四層,最上邊是一座天然石洞,洞中供觀音菩薩、地母像各一尊,洞中地面有天然小水潭,清澈見底。依次而下,還有數(shù)孔人工依山搭建堆砌而成的窯洞殿閣,里面供奉太上老君等神像。其中生活用房兩處各三間,均為磚瓦結(jié)構(gòu)。據(jù)資文物資料顯示,觀音洞應(yīng)該始建于明代,民國時期曾經(jīng)有過修復,現(xiàn)已無人居住,道士遷往山腳新建廟宇內(nèi)。觀音是佛教中最主要的菩薩之一,觀音洞應(yīng)顧名思義應(yīng)當曾是佛教的活動場所,但是,現(xiàn)在常住觀音洞的是兩位道士,而且登記為道教活動場所。這種情況在我國目前是比較常見,是歷史和現(xiàn)實的生硬焊接。
(三)下板寺
沿著景區(qū)公路繼續(xù)朝山中行走四十多公里,這里有一座寺廟,就是下板寺。這里是上下太白山的一處關(guān)節(jié)點,汽車只能行駛到這里,如果繼續(xù)上山,就只能坐索道纜車或者步行爬山了。這里海拔3200米,站在下板寺瞭望周圍山景,已經(jīng)是云遮霧罩,會看山下的公路,就像一條細細的袋子纏繞在陡峭的山坡上。

據(jù)資料記載,下板寺最早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經(jīng)是一座佛教寺廟,舊寺的建筑情況已經(jīng)難覓蹤影,現(xiàn)在只有一座新蓋的兩層閣樓式建筑,頂層閣樓內(nèi)供奉太白金星、三太白爺?shù)壬裣?,還有鐵筑舊香爐一個。下板寺已經(jīng)沒有固定宗教人士常住,但從各種跡象來看,仍有游客信眾在這里燒香拜神。因為是盛夏,等待坐索道纜車的游客很多,游人在纜車乘坐點的入口處開始排隊,長長的隊伍沿著上山的臺階一直向下延伸,約有一百多米。
(四)拜仙臺
徒步爬山的小道就在纜車線路下盤旋繞行,常見坐在纜車里的游客與下面爬山的游客互相揮手致意。從下板寺沿山路而上數(shù)公里,到達拜仙臺,索道纜車從下板寺到達這里就是終點了。這里高度海拔3300米處,繼續(xù)上山就只有步行爬山一種方式了,走到這里,有些人已經(jīng)明顯感覺到身體出現(xiàn)了高原反應(yīng)的癥狀,很多游客到此就不再繼續(xù)往上走了。

拜仙臺舊廟原有十多平米,現(xiàn)已經(jīng)拆除,原來廟堂所在的一塊平地正在搭建新的建筑,這里僅一尊神像,被移至路邊一處五平米左右的一個簡易棚子中供奉,神像沒有標明是哪位神仙,只有棚子前面一塊大石頭上刻著的“拜仙臺”三個字還提醒游人這里曾經(jīng)是一處宗教場所,傳說蘇東坡任鳳翔評判時曾在此祈雨。由于接下來的路途更加艱險和遙遠,所以很所愿意繼續(xù)爬山的游客都會在這里燒香磕頭,祈禱神仙保佑一路平安。
(五)上板寺
從拜仙臺往上繼續(xù)行走數(shù)百米,就是上板寺。上板寺是與下板寺遙相呼應(yīng),據(jù)資料記載,上板寺與下板寺是同時修建于康熙二十二年建,根據(jù)現(xiàn)有的遺址狀況來看,最早建筑約五十平米左右,現(xiàn)已被拆毀,遺址上建有森林公園入口亭一座,遺址旁有亂石搭建的石洞一間,內(nèi)供三太白神像,內(nèi)僅一香爐和神位。

(六)小文公廟
從上板寺沿山間小道繼續(xù)前行數(shù)公里,到達地處海拔3320米處,就會看到一處小石屋,這里就是小文公廟。小文公廟始建于清朝乾隆元年,從九十年代當?shù)匚奈锊块T的實地考察的資料看,尚存有鐵瓦、鐵神像等,據(jù)說小文公就是八仙中的韓湘子?,F(xiàn)已拆毀,只余舊廟遺址。小文公廟遺址已經(jīng)被太白山自然保護站占用,修建了幾座接待游客的板房。板房旁邊搭建了一間十多平方米大小的石棚屋,里面供奉的是兩座新的小神像,一位是觀音菩薩、一位是太上老君。從小文公廟繼續(xù)上山到達下一個可以休整的站點只有大文公廟,期間距離二十多公里的距離之間沒有人煙,很多游客到達小文公廟后就不愿在繼續(xù)前行了。

(七)大文公廟
從小文公廟出發(fā),剛開始沿途都是高山草甸,雖是六七月,已經(jīng)看不到積雪,但仍能感覺到雪消之后的氣息,山脊平緩的坡地上,厚厚的草甸就像暗綠色的攤子隨意地鋪著,草甸上不時有幾塊大石突兀地擺放著。沿山脊中線被人踩出來的小道在草甸上劃出了一條不規(guī)整的裂縫。繼續(xù)走數(shù)公里后,就進入了亂石陣,這里被當?shù)厝朔Q為“四十里胡基地”,當?shù)厝嗽谏缴霞芍M“石頭”而稱之為“胡基”。這里已經(jīng)很少看到植物了,碩大的石塊猶如從山頂噴涌而出,怒濤奔涌般地泄向看不見的谷底,游人穿行在石縫中,感覺就像被裹進無邊無際的奔牛群中,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詩人岑參的詩句:“一川碎石大如斗, 隨風滿地石亂走。”
經(jīng)過數(shù)十公里亂石中的穿行,終于到了大文公廟。大文公廟其實是山脊上一處凹地,在此處我們見到的一塊鐵碑上,有銘文稱此處為“大霍洛”。就是說,這里從遠處看就是太白山脊上的一個大豁口,人站在這里就像一只昆蟲站在兩個巨大的駝峰之間,前后只能看到綿延而上的山頭,左右兩邊是深不見底的山谷,任何時候,都有強勁的山風裹著云霧飄過。

太白山上有大小文公廟,是現(xiàn)存太白山重要地標,也是驢友往來宿營的主要地點。大小文公和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有密切關(guān)系。韓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族侄孫,韓愈崇儒家,辟佛老,韓湘子成仙得道后,一心將這位族中長輩度入道門,留下了許多故事,成書于五代的《仙傳拾遺》,現(xiàn)存全本清代道情《韓湘子九度叔父十度妻》對這些故事進行了更精彩的演繹。按照道教說法,經(jīng)歷了一系列打擊后,韓愈隨韓湘子修道也成為仙人。韓愈死后,朝廷謚號“文”,人稱韓文公,因其系韓湘子長輩,太白山人就將韓愈稱作大文公,韓湘子則為小文公,大文公廟就是韓愈的廟宇,小文公則是以韓湘子為主神。(下圖為大文公廟遺址遠眺,石洞為文公廟,藍頂板房為森林公園保護站的游客接待處)

(八)大爺海
沿著大文公廟南邊的山頭朝上有一條小道,因為這里山路坡度大,再加海拔已高達3200多米,人在上山時非常困難,爬幾步就要坐下來喘息半天。爬過山頭后,路就略微平緩一些,在蜿蜒的山路上穿行數(shù)公里,轉(zhuǎn)過一座山頭,遠遠就能看見太白山的最高峰——拔仙臺,人走在這些山道上,猶如走在夢境之中,看著前方云霧繚繞的山峰就在眼前,但走了好久后,感覺與它的距離還是那么遠。繞過不知多少個小山頭后,突然眼前一亮,在遠處幾座山頭交匯纏繞之處,一汪碧藍的湖面兀自映入眼簾,這就是傳說中的太白神湖——大爺海。

(上圖為山頂俯瞰大爺海,紅藍屋頂為森林保護站,遠處茅房為僅存的道觀)
在大爺海旁邊陡峭的山坡上,距離大爺海水面一百米左右的懸崖上有一個天然石洞,這就是被認為道教第十一洞天的太白仙洞,由于離地面比較遠,也沒有專門的平整路徑,只能攀爬著山崖上的巨石逐漸靠近。洞口有幾平方米大小的平臺,石縫了有一些不知名的地衣植物隨意生長著,為這里增添了些許生機。洞內(nèi)陰冷潮濕,當時雖在七月盛夏之際,但洞內(nèi)仍有冰凌懸掛洞壁,洞內(nèi)有無頭鐵像兩尊,殘存木構(gòu)件上有“三官太白地位,民國十二年秋” 等字樣。這就是傳說中的道教第十一洞天,傳說洞內(nèi)有暗道可通大爺海底,但只有神仙可出入,凡人則不得其門而入。(上圖為被稱為道教第十一洞天的太白寶仙洞及其洞中的神牌)

(九)財神廟與二爺海
從大爺海向西出發(fā),繞道山峰后方,有一條小道通向太白山南坡,途經(jīng)一處廟宇遺址,廟宇建筑已經(jīng)蕩然無存,但從遺留下來的建筑屋基遺址可以清晰地看到原廟宇的建筑面積較大,約有二百平方米左右,后來在草叢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破損的鐵香爐和鐵神龕等,此外還有一塊保存較完整的小石碑,上面有“財神廟”等字樣。

(十)三爺海
站在二爺海,朝東南方向向上看,就是拔仙臺,沿著山谷往下看,遠遠就能看到三爺海,但從二爺海到三爺海,需要行走將近一個小時才能到達。(下圖為三爺海及其廟宇遺址)

三爺海位于太白山南坡海拔3458米處。此處已經(jīng)沒有任何廟宇,舊廟遺址較大,目前僅殘留康熙鐵牌一個,破鐵磬一個,香爐一個,鐵鐘一個。(下圖為三爺海道觀遺址上殘留的光緒年間鐵鐘)

(十一)玉皇池
沿著三爺海繼續(xù)下山數(shù)里,到達玉皇池,玉皇池位于海拔3270米處,其水量與面積較其它幾個湖略大。玉皇池的建筑為一主殿一附殿。主殿為凌霄殿,生活用房三間。現(xiàn)存六尊無頭泥塑神像,光緒十四年、同治十二年牌匾各一,明天啟六年香爐一座,康熙二十五年鐵磬一個,嘉慶十七年鐵瓦一片,道光鐵磬一個,道光三年鐵碑一座,鐵鐘一口。現(xiàn)有老道士一人在此看守。
(十二)拔(八)仙臺
從二爺海向東繼續(xù)攀爬二百米左右,就是海拔3771米的太白山最高峰山——拔仙臺,它也是秦嶺主峰的最高處。峰頂較為平坦,有數(shù)十畝地大小,但滿眼都是大小不均的石頭。(下圖為太白山最高峰拔仙臺遺址)

以前太白峰頂終年積雪不化,并因此形成關(guān)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積雪”,但最近幾年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盛夏時候,山頂很少有積雪存留,拔仙臺上還有各種苔蘚類植被生長開花。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到達這里的游人把石頭壘成各種高低不同的石柱,這樣的石柱有數(shù)百個,遠遠看去就像一群守護山峰的士兵,這個景象被當?shù)厝朔Q為“萬仙陣”。太白峰頂放眼周圍,猶如天上俯視人間,周圍的山頭隨著云霧山嵐的飄移而時隱時現(xiàn)。
在峰頂南端的最高處,就是拔仙臺的廟宇,該廟宇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清朝道光年間重建。到了1990年前后,拔仙臺尚有房屋十五間,前幾年有一次雷電引起的火災(zāi)將主要建筑全部燒毀,現(xiàn)在只存殘垣和石墻。因拔仙臺原有建筑體量較大,僅石墻以內(nèi)部占地面積約六百多平方米,從遠處看去,雖然不見了房屋,但高低重疊的石墻猶如一座城堡。沿著石臺階進入石墻內(nèi),各種焦黑的木頭隨處可見,穿行于殘垣斷壁中,似乎火災(zāi)剛發(fā)生不久,殘留的鐵鐘、鐵神龕、鐵磬、鐵瓦等破爛不堪,隨處堆放。石墻內(nèi)有未燒毀的石墻木板房一間,里面供奉姜子牙泥塑神像一尊,有鐵鑄神龕一座,高約70厘米,方約50厘米,有光緒十四年間鑄造的鐵香爐一座,光緒十三年鐵鐘一口,無年代鐵鐘一口,鐵磬一個。(上圖為被燒毀的拔仙臺主殿遺址)

(十三)雷公殿
在拔仙臺北邊數(shù)十米的亂石場中,還有一間雷公殿,該廟宇由石塊壘成,上覆鐵瓦,面積約十平方米,殿內(nèi)破敗的神案上已無神像,只是立著一塊鐵牌,地上放著清代鐵鐘一口,鐘已破裂,銘文模糊不清。殿內(nèi)懸掛大清道光十二年的木匾一方,上書“雷霆卿師”四字。

(上圖為拔仙臺北邊石墻鐵瓦的雷公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