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皮影戲
2014-04-03 14:45:24 來源: 點擊: |
皮影戲又名“燈影子”,是我國民間一種古老而奇特的戲曲藝術(shù),在關(guān)中地區(qū)很為流行。皮影戲演出簡便,表演領(lǐng)域廣闊,演技細膩,活躍于廣大農(nóng)村,深受農(nóng)民的歡迎。皮影的制作十分精細,影子的材料選料講究,用上好的驢皮或 牛皮在水中泡軟后,經(jīng)過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涂上 艷麗的色彩。人物、動物等均刻成側(cè)影,干透后刷上桐油。四肢、頭部可動,用細長很支掉牽制表演。演出時,用一塊白紗布作屏幕(屏 幕大小根據(jù)場地而定,基本像小電影的銀幕),操作皮影者站在屏 幕下,把皮影貼到屏幕上,燈光從背后打出,觀眾坐在相對燈光方向觀看。皮影戲以秦腔為主,演唱者和操縱者配合默契。表演技術(shù) 嫻熟的,關(guān)中人稱其為“把式”,一手拿兩個甚至三個皮影,廝殺、對 打,套路不亂,令人眼花綠亂。皮影戲的傳統(tǒng)劇目有《游西湖》、《哪吒鬧海》、《古城會》、《會陣招親》等。
陜西皮影戲起源于漢代以前?!逗j栔裰υ~》中有首描寫皮影 戲演出的詩:“張燈作戲調(diào)翻新,顧囊徘徊知逼真;環(huán)佩姍姍連步穩(wěn),帳前活見李夫人。”(漢武帝李夫人)這是皮影戲的初級階段,而鼎盛期為唐代,皮影造型優(yōu)美,表演技術(shù)婦熟。以后的宋、元、明、清 均有皮影表演。清末民初,西安有兩個班子,一個是渭北皮影社,一 個是江東皮影社。1950年皮影老藝人謝德隆在政府的支持下,在 北大街重新成立了“德慶皮影社”。“文化大革命”期間,陜西皮影社受到了摧殘?,F(xiàn)在皮影戲又以新的姿態(tài),走向廣大農(nóng)村,成為民間藝苑中的奇葩。
西安地區(qū)的皮影在全國久負盛名。此劇種最早見于宋代,13世紀傳入南亞各地,18世紀傳入歐洲。皮影的表演形式是將刻有圖案的皮影透過燈光,映現(xiàn)出劇中的人物或背影。因皮影表演僅限于平面,人物形象只能以側(cè)面表達,故對皮影的磨制、造型和雕鏤都有極高的要求。常常只用幾根線條,就把劇中生、旦、凈、丑的人物性格刻畫得形神兼?zhèn)洹R粡埰び安粌H是表演的道具,也是一件獨具風(fēng)格的藝術(shù)品。
|
|
上一篇:陜西木偶戲 |
下一篇:陜西鑼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