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于天寶元年(742)應(yīng)詔入京時,可謂躊躇滿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權(quán)貴排斥,他的政治抱負根本無法實現(xiàn),這使他感到惆悵與苦悶。于是,李白再次用其瑰麗磅礴的詩歌盡情描繪了一個個神仙世界。在李白傳世的大量詩作中,有三篇是描寫了太白山的雄渾和壯美。一篇是《古風》其五;一篇是《蜀道難》中以太白山高聳奇險的“鳥道”來說明蜀道之難;另一篇就是《登太白峰》。
《登太白山》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guān)。
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fù)見還。
詩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門戶又已打開。詩人滿懷豪情逸志,飛越層巒疊嶂,舉起雙手,向著明月靠近飛升,幻想超離人間,擺脫塵世俗氣,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然而,李白真的就心甘情愿拋開人世,脫離現(xiàn)實,一去不復(fù)返嗎?正當李白幻想乘泠風,飛離太白峰,神游月境時,回頭望見武功山,心里卻惦念著:一旦離別而去,什么時候才能返回來呢?一種留戀人間,渴望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深深地縈繞在心頭。
在長安,李白雖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陽冰《草堂集序》)。詩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遠離人世,正是這種苦悶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時復(fù)更還”細致地表達了他那種欲去還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復(fù)雜的心理狀態(tài),言有盡而意無窮,蘊藉含蓄,耐人尋味。

李白寄情山水,而山水間自然也流傳著關(guān)于李白的各種傳說。在太白山有一面陡峭巨大的石質(zhì)山崖,崖面有數(shù)十道釉黑的墨跡流痕,似濃墨從山頂流下,淋淋漓漓,十分生動逼真,被稱作潑墨山。這里河面寬闊,河岸樹木參天,四周奇峰環(huán)繞。河水環(huán)繞一面可以容納百余人的平坦巨石,巨石下游有一個被水流沖刷而成的圓形水潭。潑墨山崖對面一小山峰,酷似一個古代的高腳酒壺,壺身、壺把和壺嘴一應(yīng)俱全。相傳李白來此游覽,看到這種氣勢恢宏的場景,痛飲數(shù)杯,人借酒興,酒助詩情,本應(yīng)淋漓酣暢,一揮而就,但卻一時詞窮詩盡,一直喝到酩酊大醉躺臥于石,也沒有想出半句滿意的詩句。于是,李白一時性起,隨手把筆墨紙硯拋向了群山,讓墨汁來自由潑灑流淌,讓詩意和自己的情感一起溶入這難以描繪的太白山中,便有了這架淋淋漓漓流淌著黑色墨跡的山崖。河里的大石頭就是李白當年醉酒而臥的“醉臥石”,巨石邊河畔的壺形山峰據(jù)說就是李白的酒壺所化。
傳說固然是美好的。然而從科學(xué)角度來說,這山崖上的墨跡其實是山巖上面滲出的溶化了大量的氧化鐵、氧化錳等礦物質(zhì)的山泉水沿著巖石表面相對固定的位置長期流淌,日積月累,水里的礦物質(zhì)沉積在巖石表面,變?yōu)檫@樣濃墨淋漓的奇特景觀。因為有了李白和他的太白山詩篇,又有了李白斗酒詩百篇的典故,潑墨山的這種自然現(xiàn)象神化了李白,幻成了比李白更加富有想象力的詩意。誰能考證得出他在此醉吟了多少華章,揮灑了幾多詩篇。那潑灑在巖石上的墨跡,至今未干,力透千秋。后人寫詩嘆曰:“李白憤筆不從心,詩到多時苦難吟,拋筆飛硯入云端,千古留下潑墨痕。”又有詩人贊譽:“詩家莫謂不從心,潑墨山前酣暢霖。點墨渾含詩百首,一行足令萬年吟。”

太白山的另外一個景點“開天關(guān)”,海拔在1800米至2300米之間。地勢開闊,陰陽和諧,景色優(yōu)美。當游客走出長十八里長的九九峽峽谷景區(qū)后,天地間豁然開朗,似有天門大開的感覺。于是,后人汲取李白《登太白峰》的瑰麗詩意與感覺,將此處命名為“開天關(guān)”。
據(jù)稱,李白當年醉臥太白山所飲的酒正是太白酒。太白酒始于商周,盛于唐宋,成名于太白山,聞名于唐李白,是我國最古老的酒種之一。早在東漢時期,太白酒就有了自己的品牌:“眉塢酒”。公元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后,在太白山北麓眉縣常興自己的采邑所在地修筑起規(guī)模堪比長安城的眉塢城,由于董卓嗜酒成性,極大推動了當?shù)蒯劸茦I(yè)發(fā)展。東漢靈帝時期,眉縣人孟陀甚至以太白酒為禮品賄賂當朝權(quán)貴張讓做了涼州刺史,并將太白酒釀造工藝帶到了遠在河西走廊的涼州。李白自稱“酒中仙”,又是太白金星入懷而生的謫仙人,登臨同為太白金星墜落之地的道教名山太白山;暢飲太白山仙域湖水釀制的太白美酒……這種強烈的歸屬感與愜意情懷,無疑讓李白平添了更多的仙風道韻。

結(jié)語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xué)士》表示有意歸山。而就在此時,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一個非常體面的下臺方式,保全了李白作為一個文人的體面與尊嚴。這一舉動使李白入京、在京、離京的整個過程呈現(xiàn)出濃厚的人情味兒、文學(xué)色彩、浪漫色彩,使這整個過程更加符合李白的氣質(zhì)。這是一個典型的李白式的離開,這種離開方式使他獲得了更為巨大的文學(xué)聲譽。離開長安后,李白繼續(xù)他的行游生活。這一時期的李白,思想上有及時行樂的一面,有求仙訪道的一面,有裘馬輕狂的一面,有企圖歸隱的一面,還有不肯服輸,希望在政治上東山再起的一面。他的思想當中,道教、儒家、任俠、縱橫家的成分多少都有一些,呈現(xiàn)出混雜多元的思想狀態(tài)。換言之,李白的身份由廟堂而江湖,這種轉(zhuǎn)變使他的精神活動更趨于多元、豐富。長安政治失意對李白而言當然是一種巨大的遺憾,但對于他的思想、詩歌創(chuàng)作而言卻反而是一次難得的鍛造、成熟機遇。自此,中國的詩壇上便誕生了一位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的太白山也因與太白詩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永載于唐詩的華彩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