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山祈雨
2016-07-19 08:34:58 來源: 點擊: |
太白山以自然、地理、氣候具有獨特的特點。歷代官方、民間還把祈雨作為一項重要的祭山祭神活動。不少帝王對太白山封贈名號,使太白山更具有了神秘的色彩。
據(jù)《眉縣志》載:官方祈雨活動在唐代以前已有了,因祈雨靈驗,唐天寶八年(750),敕封太白山為“神應(yīng)公”。貞元十二年(797)孟秋,京兆尹韓皋下令甸邑飾祠宇,周至令裴均統(tǒng)承制詔,翌日大雨。柳宗元撰碑立于太白廟,并寫有《祈雨記》。
宋皇佑五年(1054),春夏不雨,工部郎中直龍圖閣知鳳翔府李昭遘禱雨踵驗,上言“靈湫在上,顯應(yīng)如此,欲望圣慈,特加封爵”。嘉祐六年(1062)天旱,鳳翔府簽書判官蘇軾,派人在眉縣清湫太白廟三池用瓶取水,并率文武百官在府門外迎候祈禱,舉行儀式。于是,得霖三天,莊稼豐收。
明嘉靖初,準巡撫劉公天和、參政羅公瑤請編列正祀,清初康熙乙已眉令梅遇、庚辰觀察使賈鉝、以太守朱公琦、雍正壬子眉令張素等以禱雨靈應(yīng),葺廟樹碑,載入志書。乾隆五年庚申,制府尹公繼善奏請列入本省祀典,春秋遣官致祭。
清乾隆三十九年(1875)三月,陜西巡撫畢沅(字秋帆),遣同知汪皋鶴赴太白山太白池取水,他率文武僚屬在西京省城太白廟步禱,三月四日水到后,大雨立至。四月三日,巡撫畢沅又上言乾隆皇帝,乾隆帝旨封“昭靈普潤太白山之神”。四十三年四月,畢沅重修眉縣清湫太白廟,特為陳請乾隆帝欽頒御書匾額“金精靈澤”四大字。同年六月禱雨有驗,乾隆帝又頒御詩一首:“麥前旸雨各稱時,麥后廿余日待滋。為禱靈山立垂佑,遂施甘霖果昭奇。”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打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出逃西安避難,時正值陜西大旱無雨,曾派戶部侍郎桂春由眉縣遠門口進太白山取水禱雨,果然得霖,次年冬月慈禧太后立碑1通在眉縣遠門口保安宮院中,碑陽上書“保安宮”三大字,碑陰書“大清慈禧皇太后”。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五月,眉縣知縣沈錫榮赴太白山腳下新開山取水禱雨,寫有《禱雨記》,載《眉縣志》。
民間祭祀禱雨活動在建國以前也非常盛行。在旱情嚴重之時,各地則相繼到太白山禱雨。山區(qū)和平原的求雨方式不同,山區(qū)求雨,在村中用柳樹條編成九節(jié)龍,綁上龍頭龍尾,由9人舞動,前有旗幟儀仗,后有鑼鼓奏樂,到各家門前舞蹈,主人家門口備有盛滿清水的大缸,用水潑灑給儀仗、舞龍、奏樂的人們,潑水越多越好。之后再到太白廟舉行祭祀求雨儀式。平原地區(qū)求雨人多,隊伍龐大,由一村或一社中有名望的人組織,議定求雨日期,選定角馬、背水者,全體男人在太白廟前舉行儀式。角馬一般由自稱神靈附身的青壯年男子擔任,舞大刀或數(shù)米長的麻鞭子,身后由長者扶持,用以開道和保護取雨隊伍,麻鞭專打戴草帽的人。取雨,又稱“取湫子”,指所取的大爺海水。取雨隊伍到太白山上后,在大爺海前舉行隆重的祈雨敬神儀式,由年長而德高望重者磕頭祭海,再灌滿背水者的瓶罐。瓶罐用蠟封口,投入水中后仍可進水,瓶中有幾分水,據(jù)說當年莊稼就有幾分收成。在祈雨儀式之后,由全命人(父母、兒女雙全)將水瓶用黃表、紅綢扎好,插上枇杷等植物枝葉,背在背上晝夜不離身,角馬在背水者前后持刀保護,五、六天下山返回,將從大爺海取回的水,由全村或全社人迎至太白廟前,由角馬打開場子,舉行隆重的神水入廟儀式。神水進廟之前,角馬還當眾在炭火中取出燒得通紅的犁鏵穿在腳上行走,邊走邊喊:“湫子來了,湫子來了!”神水入廟后,再由占卜者卜出雨期,告于會眾。女人則在家洗捶布石,唱祈雨謠:“天爺爺,地大大,不為大人為娃娃。下些下些下大些,風調(diào)雨順長莊稼。”到了卜定的雨期仍不下雨,角馬則在太白神前用刀自傷,以感動太白神和風伯雨師,趕快行云布雨。得雨后,為感神靈之恩,還要唱幾天皮影戲,以謝神靈。
這些不同形式的禱雨活動和形式,在建國以后和“文化大革命”中逐漸消失。
|
|
上一篇:四嘴山 |
下一篇:朝山拜神 |